途经韶关的列车上两名在逃嫌疑人落网!涉嫌危险驾驶入户盗窃
5月27日,途经逃嫌南都记者从广州铁路警方获悉,韶关涉嫌近日,列盗窃广州铁路公安处韶关东站派出所接到地方公安机关办案协作函后,车上通过周密部署,两名落网精准出击,疑人在一趟途经列车上成功将两名在逃的危险犯罪嫌疑人抓获。

5月23日10时许,韶关东站派出所接韶关市公安局曲江分局办案协作函,入户称一名涉危险驾驶罪的途经逃嫌犯罪嫌疑人陈某乘坐当日K755次列车,将于12时02分途经韶关东站。韶关涉嫌韶关东站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列盗窃与地方公安机关民警一起,车上在站台和出站口对下车旅客进行查控。两名落网
当列车即将到达韶关东站时,疑人乐昌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又发来紧急协助请求,称辖区发生的一起入室盗窃案件的嫌疑人张某,同样乘坐K755次列车从坪石前往韶关东站。接到该趟列车的又一协查后,韶关东站派出所立即组织增援警力前往出站口进行卡堵。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民警成功锁定乘坐该车次的两名嫌疑人,经查验、核实确认身份无误后,将二人带至派出所作进一步处理。
经查,该两名嫌疑人中,年龄较小的张某,今年20岁,广东省韶关市人,因涉嫌入户盗窃案被乐昌市公安局上网通缉。张某到案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承认曾经半夜潜入熟人家中盗窃现金约600元,事后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没有被人发现,于是一直没有自首。
年纪较长的陈某,今年48岁,湖北省襄阳人,因涉嫌危险驾驶被韶关市公安局曲江分局上网通缉。据陈某交代,2022年8月,其饮酒后驾车行驶在公路上,被当地执勤交警查获。经检测,陈某血液内乙醇含量达到醉酒标准,涉嫌危险驾驶罪。血检送检完毕后,陈某伺机潜逃,期间他逃往外地,下落不明。令陈某没有想到的是,自以为躲过了风声,潜逃不到一年的他,最终还是被铁路警方抓获。
据悉,韶关东站派出所将两名嫌疑人移交给相应的办案单位。目前,案件由两地公安机关进一步侦办中。
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通讯员 罗媛媛 何光宇
(责任编辑:焦点)
-
中新网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灼灼韶华》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灼灼韶华》改编自石头与水热销小说《野心家》,以女性视角切入,多维度展现了民国时
...[详细]
-
11月1日,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奔赴南极。此次考察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保障,预计2026年5月完成任务后回国。这次南极科考将继续推进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和系统优化,并首次开展南极内陆冰
...[详细]
-
中新网北京11月7日电(张静)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你是不是也试过睡前喝牛奶、开小夜灯、刷手机来“助眠”?其实这些做法大多是误区,反而会让失眠更严重。睡前别踩这7个误区1.睡前喝牛奶助眠“牛奶助眠”是常
...[详细]
-
北京市民陈先生最近被几张“没用的卡”愁坏了:从上学到工作,手里攒了5张不同银行的银行卡,有的只剩几元钱,有的还有百十来元,想注销却得拿着身份证跑不同银行的柜台,来回两趟还没办完。“上学办的学费卡、换工
...[详细]
-
中新网湖北鹤峰11月7日电 题:湖北傩面匠人:刀笔刻“春秋” 匠心守“傩魂”作者 申玉洁 梅燕 伍洋一大早,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下洞村79岁的刘学清就来到工作间,拿起刻刀在木块上“游走”。20年来,这位
...[详细]
-
中新网11月5日电 11月5日,国务院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台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日前抛出两岸高层交流“四个前提”,声称只要大陆“不设前提、不扣帽子、不坚持台湾是其一部分”,并以“‘中华民国’
...[详细]
-
中新网天津11月7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7日从天津滨海机场海关获悉,天津滨海机场海关启用“胰岛素通关快线”,为支持天津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自“胰岛素通关快线”运行以来,进口原料通关效率
...[详细]
-
中新网11月7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航集团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中国国际货运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总裁姚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航集团纪检监察组纪律审
...[详细]
-
(粤港澳全运会)“中华体育精神颂”十五运站中国体育文化展启幕
中新网广州11月7日电 (记者 张璐)11月7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第十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华体育精神颂”十五运站中国体育文化展在广东美术馆同期启幕。市民参观“中华体育精神颂”
...[详细]
-
中新网11月6日电 11月5日起,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多家外媒对此高度关注,指出本届进博会不仅彰显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坚定承诺,更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搭建了重要平台。来自全球各地的
...[详细]

越来越方便!多项出入境新政落地广东|粤政周刊(1101
年轻人消费回归理性 “双11”如何接招
未来三天可能出现地磁暴!有哪些影响?
(文化中国行)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学者对谈如何理解国史书写的“温情与敬意”
